返回

从1983开始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二百六十六章 改变审美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  《京城青年报》的互动版块再度火爆,对话集也重出江湖,在街头巷尾流传。

  没有了质疑形式、题材的言论,都往更深了探讨,且迅速与其他电视剧区分开。

  “群像到底怎么拍?看看胡同。

  人来客往的不算,单讲大杂院的十位。

  白奋斗,性格好人品好,就是嘴贱了点,长的丑了点,头发少了点。他看似一个底层小人物,实则是改革开放的先锋者。

  现在有多少人能狠心下海?又有多少人在经商失败后,能坚韧不拔的操持一份街头文化产业?

  陶蓓,时尚女青年的典型,爱潮流,赶时髦,有点作,有点娇惯,但她的可爱和原则性,让人不得不爱。

  ……

  十个人性格各异,各代表一类群体,堪称社会缩影。

  但群像并非单纯的区分,还要讲故事。胡同让每集独立成篇,针对不同的事件和客串人物展开,让十个人变成了观察者、评论者和参与者。

  这在国产剧历史上第一次出现,足以成为今后类似作品的教科书。”

  “胡同已经跳出了国产剧的范畴,开宗立派。

  开了情景喜剧的宗,立了京腔影视作品的派。我敢断言,以后此种语言风格的作品会越来越多。

  但它不仅如此,还有很多表现手法、思想内涵,都非常值得研究。

  它不再先入为主的将人物分成善、恶、美、丑,而是展现了一种普通的,最真实的人群面貌。dushuge.org

  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,每个人都有被喜欢和讨厌的一面,每个人都有良知和欲望。

  一群小市民,以平民化的视角针砭时弊,痛快淋漓。比如前两集,取名《无题》,我看的时候还在奇怪,看过之后毛骨悚然。

  重男轻女的现象非常普遍,但在我的观影印象中,这是最直接的一次批判。

  而它偏偏还是部喜剧,这正是胡同的魅力,包藏在世俗之下的咄咄逼人。”

  “保持了上一部的同等水准,针砭时弊绵里藏针,又秉承了一贯的聪明态度——始终让基调处于上扬的积极走向。”

  “或许我们再过十年看这两部剧,仍然不会过时。”

  “幽默是一种境界,一个被审美对象,是你往那儿一站,观众就会心一笑。

  喜欢胡同的编剧组,知道我们的痒痒肉在哪儿,光把手指头放在嘴边一吹,我们就笑了。因为有共鸣,说到心里去了。”

  ……

  当然也有批评的,主要针对文艺青年两集。

  “胡同的幽默是高级幽默,有个地方却把握的不好,为什么要让葛尤扮女人呢?一下子拉低档次。”

  “文艺青年前面非常精彩,讲课那一段真材实料,都是艺校课程的改良版。后面扮女人接受不了。”

  “我认识一个在京城流浪的文艺青年,学美术的,生活状态真是一样。最后的默片更是经典,感觉完全出来了,唯一的败笔就是扮女人这点。”

  “低俗!”

  京台内,许非翻着报纸评论,问:“观众来信有这方面的意见么?”

  “有,但少数。”冯裤子道。

  “我也问了身边朋友,大部分觉得没啥,挺逗乐。”赵宝钢道。

  “少数也别忽视,这年头不重视观众意见,没好果子吃。”

  许非想了想,“这样,不开茶话会么?请几个记者来,正好咱们交流交流。”

  (还有……)
第二百六十六章 改变审美(3/3).继续阅读
《 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 》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